新课标下的小学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人以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及从听课中例举两个事例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事例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需要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需要讲授时还需要讲授。
事例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参赛课。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 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三是合作与交流应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确实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问题出现分岐的时候才展开。在教学中合作与交流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平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引导,并给他们“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学生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地解答,并和他们共同讨论,引导他们继续思考。
在学习完I have Chinese、English and math句型后,处理Group work时,我就分层创设情境,利用课程表和书中简表,引导、启发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再逐次让他们通过对比,亲自叙述,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浅入深地练说些类句型,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鼓励、评价。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片断:
呈现出整体情景图,让学生观看、思考、自由练读,然后尝试。
生1:“老师,我知道John的话意思是“我喜欢星期二和星期四,我们有美术课。
师:对,很多同学从小就喜欢绘画,用英语怎么说,读出来。
生1:I like Mondays and Fridays. We have P.E class.
师:读得不错,但注意Mondays and Fridays.后面都有“s”
生2:老师,我读Chenjie的话,I like Tuesdays and Thursdays. We have ant class.
师:是呀,许多小朋友都好动爱玩,体育课是你们游玩的最好机会,大家一起尝试着例句用英语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谁来试读Sarah的话?
学生都窃窃私语,但无人试读。
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教师帮助你呢。有个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Sarah的话是 “John likes Mondays and Fridays.he likes P.E….”
师:嗯,读得真好。可你们从这三组句型中发现了什么不同?
学生再次观察、讨论。
生4:前两句中的“like”后没有“s”,可后一句中的“like”却有“s”。为什么多了一个“s”?
学生相互对视。
师:问答好,我们再读一遍,来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齐读。
生5:噢,我明白了,前两句的句首是“We”,后一句的句首是Mike。
生:对,这就是我们平常在读、或练习时应该看清并注意的问题,在运用时,要针对不同人称作本应的变化,不能一视同仁。
对于学生没学过、不懂的知识,要及时点拔启发,学生在当时兴奋的状态下,马上就可以接受知识。
反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间中,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利于形成一个起码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怕英语,总认为自己学不好怪毛病,为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找回自我,自豪地说:“我能行。”
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生产中实际为背景的材料,设置具有一定容量和开放性课型。英语课根据内容的不同,有的比较死板、单一,针对学生而言,那是一种枯燥的、令人乏味的被动学习,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读记生字、生词,练记句子,但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记背单词是很无奈的,他们只是盲无目的的为记而记,毫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选择生动形象、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创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独立思考,亲自尝试,全身心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情趣中进行学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作用加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手段,有意无意地为学生设下陷井,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练,兴致勃勃地模仿,自主地去发现,并主动提出,相互启发,并相互交流,及时反馈,发现差异,及时改正。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他们通过体验和探究实践,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加渴求,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思维也更加活跃,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知识的关心,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主动获取了成功的体验,在内心产生一种愉快的感受,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成功地完成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如能机智地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今后,我需提高自己在课堂上引导的机智和
评价的机智。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这其中的说理意义是非常强的,整堂课上下来,我发现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还是行的,但是要真正地让学生从这几句话中,从这个事件中明白一点可以对生活,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话还是非常难的。很多学生都只是局限于对这一个道理的表面的理解,还很难做到全面、真正的理解,如果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一个例子的话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在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必须对课文文本有很好的钻研,在上杨桃这一课的时候 ,由于上的课时比较紧张,所以我也没有好好地,认真地,仔细地备过课,因而,在整堂课上完了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没有讲到和讲透,我只点出了做人要实事求是这一个道理,却忘了点明观察看待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一点。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钻研过我们的教材,才能进入课堂开展自己的讲课,才能减少自己的错误。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安俊威同学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有点喜欢又有点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就笑了。”我听了后一带而过:“哦,你喜欢他们的哈哈大笑,其他同学喜欢吗?”“不喜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道。“为什么?”“因为那是嘲笑。”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我继续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其实,在处理该生这个问题时,我不应该转移评价,如果我果断地进行到位的评价,就能使问题的解决趋于更理想。如,可以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这位学生本人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英语5B Unit 6(第一教时)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旨是引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促使受教育者由他发到自发、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学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机械操练模式,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理解英语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我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学上体现了“巧妙激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的思路,通过营造愉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复习阶段我设计了Listen and draw的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一幅头像图,不失趣味性,又能很好的巩固。教学新单词时,利用生动活泼的动画效果把学生的注意很好的集中起来,学得很轻松。句型训练时,“Copy不走样”游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到了极点。“Let me try! Let me try!”的呼声说明了学生多想再玩一次游戏。“见好就收”让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延续到课后,是多好的学习效果啊!
对话教学我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对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出重点和难点。操练时,提供关键词句,让学生自编对话。既能巩固新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办法。
本堂课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自主、自由,愉悦地学习,最后的 “招聘老师”的活动,最典型的发挥学生的“自由”度。
小学英语5B The English Club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的第二课时。我将这堂课主要设计为五个环节:复习;导入;教授新单词以及句型;巩固;练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所学知识。
本节课一开始我先自我介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free talk的形式引出We are all from China.学生齐唱歌曲Where are you from?再通过旅游,来复习国家及国籍的单词。以此作为课堂上口语训练的前提,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积极投入到口语训练中。
二、分散重难点,巧妙衔接各环节。
我在备课时尽量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妥善、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或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缩小知识衔接的坡度,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难点,熟练地掌握重点。
在本课中,我以名片形式贯穿。旅游结束后,看国旗教the same country和different countries,通过小练习巩固用法的区别。随后以我的名片引出句型Do you speak…?Yes, I do. No, I don’t. I speak…再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福娃贝贝、孙悟空、小丸子,猫和老鼠这些人物形象,呈现He/She speaks…They speak…多媒体出示Tony的名片,学习四会单词visit,visitor等。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渐呈现新知,能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角度直观地接受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在合作对话中运用重点句型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完课文后,学生填写Nancy等的名片来巩固对话内容。
三、注重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课文中的重难点解决后,让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名片就相当容易。并且拓展了一篇文章的阅读,这是一封写给Tony的信,与E部分相仿的短文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本节课中我有几点不足:前半节课节奏较快,新授单词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分组读;学生做完课文中人物的名片时,应该让学生再读一下,有助于课文的朗读;操练的形式不够多样,应多设计些其他形式。
作为教师,我更应该不断的总结和反思。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美丽的小路》课文富有很强的童趣,而且,图文并茂让学生一看就喜欢。我在教这课时,首先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学中播放课件把学生引进课文,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花花绿绿、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篇课文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摹仿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朗读是那么贴切、自然。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美丽的小路那么美,为什么会不见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是鹿先生,小兔不爱护环境乱丢垃圾破坏的,”有的说:“是鸭先生不爱卫生造成的”……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借机我又提个问题,小鸭为什么会说“这都怪我!”“为什么小路又变美丽了?”学生又纷纷发言说;“小鸭先生明白了是自己的错,没有爱护好环境。”小兔、鹿小生都来帮忙,他们都知道要保护好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我们才能好好生活。所以,我觉的一篇好的教材让学生能很好的领悟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达到教材预期的目的了。